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2025-10-30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以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根基,在“两个结合”中开辟新局,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共识,精准施策、系统推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主动、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根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以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从殷墟甲骨到敦煌壁画,从“民为邦本”的治理智慧到“和而不同”的交往之道,这些文明基因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更成为理解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的精神密码。如今,文化自信正逐渐沉淀为全民族的自觉气质:年轻人身着“马面裙”引领国潮风范;《长安三万里》以动画激活唐诗魂魄;故宫文创让文物跃然掌上……这些现象表明,当文化自信融入日常,便能激发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理性平和的心态,使人民群众在文明长河的奔涌中确认“我们是谁”“来自何处”以及“去向何方”。
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可从以下方面重点着力:要系统梳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推动经典再造。通过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系统挖掘、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推动文化数字化,创新表达方式,提升文化传播力与认同度。例如,借助数字技术建设“数字敦煌”“云游故宫”等沉浸式体验平台,开发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人主动接触、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营造全民文化氛围。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大力支持国潮品牌、文创产业和影视创作,产出更多优质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日常生活,使文化自信成为人民群众自然而然的价值选择和精神状态。
坚持“两个结合”,激活文化创新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土壤,“第二个结合”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结合”的精髓在于双向赋能: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烛照中华文明,使其精华重焕光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深厚滋养,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一结合的典范——既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又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由此锻造出兼具现代性底蕴与中华气派的文化新生命。比如,浙江“千万工程”将传统生态智慧融入乡村振兴,深圳前海在改革中践行“革故鼎新”理念,等等。这些生动实践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唯有在结合中创新,方能孕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文化气象。
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切实推进“两个结合”。要强化理论阐释。加强对“两个结合”的学理研究,组织跨学科团队全面、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推出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增强话语说服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要推动实践转化与试点示范。鼓励各地区各领域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两个结合”的具体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创新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深化教育融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院校教育培训中充实“两个结合”的教育内容,重点培养一批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夯实文化创新的人才基础。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切实担负好新时代文化使命,必须厚植全社会文化底蕴,既要加强教育引导,又要强化实践滋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遵循。当人民群众在文化参与中潜移默化形成价值认同,便能凝聚最大共识,铸就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石,为国家发展注入深沉持久的精神动能。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是社会价值同心圆。要坚持以文化人,加强教育引导。要依托《复兴文库》编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萃取“天下为公”“厚德载物”等思想精华,创新供给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实效。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宣传,以生动故事和先进事迹引导广大青少年见贤思齐。要坚持以制载道,强化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制度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完善诚信“红黑榜”、见义勇为奖励等机制,实现软约束与硬保障相结合,为全社会崇德向善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以文惠民,创新服务载体。
通过完善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小微文化空间,推动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提升其文明素养。(来源:党建网,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上一篇:党员干部,控制好“一闪念”
下一篇:做严格家教家风的表率
相关信息
MORE >>-
思想纵横|以机制创新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恒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出“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的重要要求。
-
官方通报:严惩一批违法违规账号
近期,部分网络账号违规提供学术论文买卖、代发、代投服务,严重扰乱网络秩序,污染网络生态。中央网信办依法严惩一批违法违规账号,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
-
管党治党每一种责任都要严格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一岗双责’等构成完整的责任链条,每一种责任都要严格落实。”新征程上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在明确责任上再强调、在压实责任上再加力,进一步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责任落实到位。
-
“践行文明祭扫 弘扬时代新风”倡议书
寒衣节将至(农历十月初一),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涵养文明祭扫风尚,北京市民政局发出如下倡议:倡导移风易俗,守护城市家园;推行文明祭扫,践行绿色环保;发挥模范作用,引领文明风尚。
-
以铁规矩锻造好作风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规矩是行为的标尺,是作风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作风建设政治责任,严负其责、严管所辖,以铁规矩锻造好作风,推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为民造福。”
-
东城:深挖特色资源创新载体形式 让廉洁理念可观可感
11月6日晚,“大戏东望·2025全国话剧展演季”开幕大戏——廉政题材话剧《枝叶关情·郑板桥》,在北京市东城区首演亮相,为该区1000余名党员干部带来了一场艺术熏陶与廉洁教育相融合的文化体验。




中国电源产业网网友交流群:2223934、7921477、9640496、1164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