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中国电源产业网-新能源与电源官方网站

电动物流:最好的时点已然到来,运营提升发展空间

2017-07-31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前沿与重点:

前沿与重点:

需求提升+政策扶持+成本优势,多管齐下助推物流电动化。首先,从本源来看,电动物流天然优势(节能环保、空间大、智能化)与城市物流无缝对接,带来需求前景。其次,从政策角度,准入+激励助推物流电动化进程。更重要的是,电动物流的成本优势难以小觑,即使补贴退坡也难掩其极低的运营成本。

投资逻辑:

最好的时点:新的向上周期,运营提升空间。从我们的产业链调研、行业的数据看,电动物流车的订单在下半年蠢蠢欲动,6月份的数据仅仅是个开始。我们判断此时就是电动物流车投资最好的时点:下半年确定放量 ,现在是未来两年最好成长期的新起点。

从主产业链角度看:电池:三元是未来趋势。电机电控:龙头还在成长。下游:聚焦城市物流。

从运营角度看:多重因素打造电动物流运营空间;共享模式,车尽其用,进一步提升收益率。京东等巨头的物流电动化已经释放强大信号。

投资聚焦:看好主产业链、运营环节。下半年是电动物流车行业新的起点,趋势在8月份会比较明显,我们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投资机会

主产业链带来机会:电动物流车还处于最好的成长期,相关标的建议关注:东风汽车、小康股份、新海宜、方正电机、猛狮科技、亿纬锂能、骆驼股份、杉杉股份、当升科技等。(其中东风汽车、小康股份等公司属于汽车行业,我们报告主要从电动物流车产业链角度分析)

运营提升发展空间:下游是利润的源头,新模式将真正打开空间。相关标的建议关注科陆电子、合康新能等

风险因素:政策支持力度不达预期;宏观环境变化等系统性风险;成本下降、技术工艺发展不及预期;电动车安全事故等因素降低大众预期;技术路线的变化导致新产品竞争的风险。

需求提升+政策扶持+成本优势,多管齐下助推物流电动化

本源:电动物流天然优势带来需求前景

快递业务近年持续增长,带来物流车需求极大提升

政策推动,准入+激励助推物流电动化进程

成本优势难以小觑,补贴退坡难掩极低运营成本

最好的时点:新的向上周期,运营提升空间

主产业链:从三大电到运营,寻产业链机会

电池:三元是未来趋势

投资聚焦:看好主产业链、运营环节

主产业链带来机会

运营提升发展空间

风险因素

 
需求提升+政策扶持+成本优势,多管齐下助推物流电动化

本源:电动物流天然优势带来需求前景

电动车天然适用于物流

电动车具有如下优势:一是节能环保,噪音小,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二是内部空间大,自身重量轻,机动性好;三是与智能化联系紧密,未来网络化运营提升使用效率。这些优势使得电动车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更加适用于物流行业。

适用场景

基于电动物流车的自身优势,在物流过程中的城内支线和城内派送线两个层次,在网购商品物流、传统商贸物流和食品食材物流三个方面更易产生对电动物流车的需求。

目前,纯电动物流车的主要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企业、邮政物流行业以及快递运输领域。此外,电商企业、家政公司、大型批发市场、供货商、冷链运输、烟草运输、搬家公司、港口运输等领域也是电动物流车的潜在市场。

物流产业需求提升,为电动物流提供强大动力

快递业务近年持续增长,带来物流车需求极大提升

image.png

image.png

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同城快递业务量达74.1亿件,连续四年增速保持在50%以上。虽然总量上看同城快递业务量少于异地快递量,但从2012年开始,同城快递量始终保持着较大的增长速度,2012-2015年间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异地快递量,同城快递发展迅速,电动物流的市场潜力巨大。

image.png

政策推动,准入+激励助推物流电动化进程

2016年第四批新能源车推广目录首次将专用车纳入其中。仅2017年1-6批目录,共收录专用车521款,其中的厢式运输车占很大比例,也体现了城市物流需求的巨大机会。

专用车目录的推出将极大的促进新能源物流车的发展,开启另一片蓝海。加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限制燃油货车的通行,我们预计2017年物流车的销量将快速增长,销量至少在10万台以上,而且主要在下半年体现。

image.png

image.png

...限于篇幅,展示不全。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

image.png

...限于篇幅,展示不全。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

成本优势难以小觑,补贴退坡难掩极低运营成本

相比于传统的燃油物流车,电动物流车具有极大地成本优势。以扬子江新能源物流车为例,扬子江新能源物流车原价22万元,补贴后车价7-8万元,与燃油物流车相比每辆高出2万元左右。按照普通燃油物流车购车5万,扬子江源物流车购车7万元。根据测算,五年可节省近9万元。

image.png

 
2 
最好的时点:新的向上周期,运营提升空间

6月份新能源汽车销售总体数据总量比较健康,同比、环比增速都在30%以上,增长态势喜人,这是前面几个月磨合期较好落地的结果,为下半年尤其是我们看好的三季度做了较好的铺垫商用车数量放大的苗头已经在6月份充分体现(6月份商用车销量1.6万辆)。商用车的订单在下半年蠢蠢欲动,6月份的数据仅仅是个开始,为我们最为看好的三季度埋下了好的伏笔。

image.png

主产业链:从三大电到运营,寻产业链机会

image.png

电池:三元是未来趋势

从产业链出发,关注物流车动力电池三元化:三元路线带来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三元材料在专用车上的应用趋势已经十分明晰,在补贴退坡趋势下,更高能量密度和与之相对应的更低单位距离电耗受青睐。从专用车动力电池2017年1-6批目录综合来看,三元占比接近70%,第六批更是达到了75%以上的占比。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在动力电池方面,其能量密度分布呈单峰。从目录情况看,电池能量密度大多集中于90-115区间。和乘用车能量密度的双峰分布不同,专用车能量密度集中于90-115之间,呈单峰分布,峰值后能量密度越高的车型数量越少。这与补贴形式直接相关,对专用车的补贴是基于其储电量,未来随着补贴退坡以及产品升级,高能量密度的车型占比将有所提升。

image.png

电机电控:龙头还在成长

专用车电机电控市场集中趋势尚未如动力电池明显,市场格局待形成,看好潜在的龙头企业。

随着电动物流车数量的增长,以及由于它与乘用车较多的相似点,未来有新的电机、电控企业会切入进来,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比如方正电机等企业。

image.png

电动物流:重点聚焦,模式多样

电动物流应该聚焦于城市集散地到各分发点。目前的公路物流可分为城际物流和城市物流,城际物流主要以传统的中重卡为主,对车辆的安全性、承载力、续航里程、维修便利性要求较高。城市物流(<150km)以日常的生活用品运输、快递和小件货运最为普遍。多为短途且路线相对固定,倾向于小体积、小批量、多批次运输,是新能源物流车适用的领域。由于补贴政策的支持、优越的用电成本以及不受城市限行政策的影响,电动物流车正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突破口。

image.png

纯电动货车产量集中于中型、轻型、微型,其中以中型、轻型车产量最高,进一步验证了电动物流的聚焦点集中于短驳和末端配送环节。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多重因素打造电动物流运营空间

如果物流车全部由自身购买,物流企业将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维修、充电等成本;而共享模式通过网络可以减少闲置时长,提高物流车的使用率。


image.png


融资租赁:业务范围广,打造全方位服务空间

电动物流车的物流配送范围聚焦于城市物流集散地到分发地,在此范围中,电动物流车运营提供的服务十分多样。其中,融资租赁服务最近趋势大起,不仅包括基础的租车和配送业务,还囊括了相应的配套业务,如充电和维修网络、司机培训体系、车体广告等。


image.png


共享模式,车尽其用

与租赁不同,共享模式更多的着重于对使用率的提升。通过共享平台,充分利用闲置的车辆。此时运营服务对象再次扩大,对于短期的私人使用也提供了较方便的途径。共享模式下,大数据提供支持,为打造智慧物流提供了基础。从智能平台到智能终端,中间连接相关物流主体,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智慧物流的鲜明特征。


image.png


物流电动化已经释放强大信号

物流车电动化已经释放出强大的信号:京东已经承诺未来五年内将全部货车换成电动车、菜鸟网络推出ACE计划——打造百万台新兴智慧物流汽车、新沃运力与易达智慧、巴士物流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等。我们判断此时就是电动物流车投资最好的时点:下半年确定放量 ,现在是未来两年最好成长期的新起点。


image.png

...限于篇幅,展示不全。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




 
3 
投资聚焦:看好主产业链、运营环节



下半年是电动物流车行业新的起点,趋势在8月份会比较明显,我们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投资机会:


主产业链带来机会

虽然2016年销量情况看专用车和客车量级相似,但是二者发展阶段全然不同,电动物流车空间大,还处于最好的成长期。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预计物流车的放量将拉动产业链向上发展。相关标的建议关注:东风汽车、小康股份、新海宜、方正电机、猛狮科技、亿纬锂能、骆驼股份、杉杉股份、当升科技等。(其中东风汽车、小康股份等公司属于汽车行业,我们报告主要从电动物流车产业链角度分析)


运营提升发展空间

租赁、共享等运营模式带来电动物流新发展,下游是利润的源头,新模式将真正打开空间。相关标的建议关注科陆电子、合康新能等。


风险因素

政策支持力度不达预期;宏观环境变化等系统性风险;成本下降、技术工艺发展不及预期;电动车安全事故等因素降低大众预期;技术路线的变化导致新产品竞争的风险。



研究团队简介


信达证券能源化工研究团队(郭荆璞)为第十二届新财富石油化工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三名。研究领域覆盖能源政策、油气、煤炭、化工、电力、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等。


郭荆璞,能源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罗格斯大学物理和天文学系,学习理论物理,回国后就职于中国信达旗下信达证券,现任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首席分析师,覆盖能源化工方向,兼顾一级市场、量化策略。以经济周期模型研究油价和能源价格波动,根据产业周期波动寻找投资机会,熟悉石油、煤炭、天然气产业链,对化肥、农用化学品、纺织化学品、精细化工中间体,以及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甲醇经济、碳排放有特别的研究。

刘强,新能源与电力设备行业首席研究员(执业编号: S1500514070005),工程师,武汉大学理学学士,浙江大学金融学硕士,6年新能源实业工作经验,7年金融经验;实业时的团队在国内最早从事锂电池、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光伏电站等新能源产业的开拓工作,对产业链、行业发展理解透彻,资源丰富;擅长从市场和产业发展中挖掘投资机会,兼顾周期与成长,推动行业发展。

葛韶峰,研究助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中心博士,2016年7月加入信达证券研发中心,从事能源化工研究。

马步芳,研究助理,清华大学硕士,2016年7月加盟信达证券研发中心,目前从事能源化工研究。




移动充电设备——“最后一公里”充电终结者?


摘要:

决定社区移动充电设备供不应求还是会被冷落的关键在于,它是否真的能够为电动汽车用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充电难题。



image.png


  移动充电设备作为私人充电桩的补充,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不具备建桩条件的老旧小区充电难题,而且还能够将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进行再利用,为电池的梯次利用又打开“一道门”。然而,这看似一举两得的设备真的能够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充电的瓶颈吗?


  事实上,在其规模化与市场化之前,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给移动充电设备制造良好的使用环境,完善设备的生产-销售-服务环节,提高其使用效率则是留给行业的思考题。


“最后一公里”充电终结者?


image.png


  其实,移动充电设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2015年,普莱德、盟固利、富电科技等多家企业就已经完成移动充电设备的研制工作,并进行了小范围示范运行。近日,普天新能源也在北京市通州、大兴、昌平、朝阳等 4 个城区投放了 120 台移动充电设备,可以说,这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投放。据了解,该项目首期将共投放350台设备,预计今年7月底前投放完毕。也就是说,移动充电设备很快将走进更多社区。


  对大多用户来说,移动充电设备还较陌生。其实,可以将其理解成为可移动充电桩。众所周知,在小区内建充电桩并非易事,需要同时满足电容量充足、车位固定的最基本条件,而对于老旧小区来说则更为困难。而无需固定车位、充足电容的移动充电设备就成为缓解用户充电难的利器。


image.png


  当设备满电时,能够及时为车辆充电,而进行电力输送完毕后,充电设备自身还需进行4小时左右的补电,以便于下一用户充电使用。不过,由于设备投入量较小、等待使用的时间较长,加之管理不到位,很容易使急需充电的用户流失,这也是该设备的局限性所在。因此,还不能真正意义上说移动充电设备是“最后一公里”充电的终结者。


退役电池的“回收站”


image.png


  不过,移动充电设施最大的亮点在于拨开它的“外衣”,里面分布的电池,据悉,这些电池均为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通过再利用技术将这些电池转化为储能电池从而为电动汽车充电。如此说来,移动充电设备很大意义上是退役电池的“回收站”。


  以普天新能源的移动充电设备为例,该设备均采用普莱德、盟固利公司生产的动力电池,设备可支持车辆续驶200km-250km。而市场上也有一些小型设备自身带电量为20-40度电,可为电动汽车提供慢充及快充的补电服务。


  退役动力电池很大程度上能够支撑移动充电设备的规模化投入。根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国报废动力电池累计为2万-4万吨,而对应的电池回收率仅为2%。2020年,我国报废电池预计将达12万-17万吨,以现在的回收能力根本无法负担如此规模的报废电池量,而移动充电设备的投入则能够帮助吸收一定量的退役电池,使其最大化地得到再利用。


image.png
前景或为蓝海?
image.png


image.png


  众所周知,充电基础设施市场为千亿级蓝海,而移动充电设备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又将具有怎样的市场前景呢?笔者看来,这需要从电动汽车的市场保有量、老旧小区的数量、动力电池的退役量等多方面去考量。


  从市场保有量来看,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达109万辆,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500万辆的保有量目标,在较大的需求空间里,私人消费市场的比重正在逐渐攀升。因此,私人充电桩的用户需求量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我们把充电桩的建设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有固定车位和电源条件的小区,要做到一车一桩,第二种是没有固定车位但具备电源条件的小区,要建设公共充电桩,第三种是既没有固定车位又没有电源条件的小区,要依靠移动充电设备来满足用户充电需求。”北京市科委双新处处长许心超表示。在私人充电市场中,不具备充电桩安装情况的老旧小区占据了较大规模,而对于移动充电设备的需求也将随着小区内电动汽车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此外,退役电池也能够为移动充电设备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不过,真正决定其未来是否能够成为蓝海的,除市场需求量外,市场环境的包容性也不容小觑。某种意义上来讲,并非有需求就一定存在市场可行性,在需求量大的同时还应关注小区的场地、电力等客观条件是否能够满足和支撑其快速发展。所以,移动充电设备的发展前景能否成为蓝海是市场的需求量与包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image.png
先别急于市场化
image.png


image.png


  尽管移动充电设备已经在北京市多个小区进行投放,但目前来看,仅仅是作为试点进行铺设,而一旦进行规模化使用后,则需要有标准来进行制约。眼下,移动充电设备作为较为新鲜的充电产品尚未完全成熟,记者通过与业内专业人士进行了解后总结出,设备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由于设备内部使用了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因此,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则是用户在使用中最应有所保障的。然而,目前并未有相关的电池稳定性与安全性的测试要求和监督管理机制,而企业能够做到的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使用环节加强人员的管理。


  其次,设备的年检制度尚未形成。据介绍,移动充电设备的使用寿命约为五年,而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设备的损坏程度也在逐渐增加,年检制度则必不可少。


  最后,如果规模化和市场化后,设备仍然面临着成本高、场地和电力资源有限的问题。普天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能源汽车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移动充电设施的成本比普通充电桩的成本略高一些,不过高不太多。”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普通的快充桩价格至少要1、2万元左右,甚至更高。因此,大规模投入使用对企业的运营也将带来不小挑战。


  记者看来,当需求反应、市场环境包容性和使用安全保障等因素尚未解决时,移动充电设备的市场化还须三思而行。移动充电设施的市场化发展要建立在前期试运营的市场反应之上,在需求量大的同时,及时制定相关的配套设施标准和监督检测机制,以扶持其健康发展才最关键。


来源: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中国电源产业网官方在线QQ咨询:AM 9:00-PM 6:00
广告/企业宣传推广咨询:
活动/展会/项目合作咨询: 市场部
新闻/论文投稿/企业专访: 李先生
媒体合作/推广/友情链接: 市场部

中国电源产业网网友交流群:2223934、7921477、9640496、11647415

中国电源产业网照明设计师交流群:2223986、56251389

中国电源产业设计师QQ群:102869147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