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2022-06-01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1922年7月,党的二大审议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显示出共产党人对“妇女运动”的认知已不再局限于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婚姻自由等具体问题,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发动、领导妇女在社会阶层、斗争实践、自身解放中提升地位,发挥能力、实现价值。
1920年,李大钊、蔡和森等革命先驱多次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呼吁妇女冲破封建礼教,树立自主精神,争取自身解放。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女界联合会也在《新青年》刊发“改造宣言”,明确提出:“要求女子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等,其次是帮助成年女子一切言论行为概不受父母、翁姑或夫的干涉。”
“改造宣言”发布后,蔡和森、李达、向警予等人多次聚会,研究、探索“妇女运动”的宗旨目标、发展方向等。经集体讨论,拟出一份关于妇女运动的报告,准备提交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审议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显示出共产党人对“妇女运动”的认知已不再局限于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婚姻自由等具体问题,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发动、领导妇女在社会阶层、斗争实践、自身解放中提升地位,发挥能力、实现价值。
1922年,按《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要求创办的《妇女声》报
根据《决议》要求,中华妇女联合会创办了第一份机关报《妇女声》,李达、蔡和森、向警予等人亲自撰写、编审解读、宣传《决议》的文章,邵力子、沈泽民、沈雁冰等知名人士也在《妇女声》多次发表支持《决议》的稿件。不久,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党组织也相继创办《妇女周报》《妇女之友》《女星》等报刊。据统计,1922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出版的妇女报纸、杂志多达18种,这些报刊导向明确、立场坚定地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与妇女运动,在唤起妇女觉醒,促进妇女解放进程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1922年,上海新闸、闸北一带丝织厂、纺纱厂林立,有女工10余万,她们每天劳作14—15个小时,还常常遭受工头的辱骂殴打,女工们个个愤恨满腔,怒火中烧。向警予就经常深入到女工中间,通俗易懂地宣讲革命道理和《决议》精神,激励她们团结起来,反抗欺压。同年8月5日,在向警予的策划、领导下,泰来丝厂500多名女工率先罢工,要求资本家减少工时、增加工资、不许打骂。女工的壮举如燎原星火,不到两天,云成丝厂、丰水纱厂、裕经纺织厂等14家工厂万余女工纷纷群起罢工。一时间,上海滩风起云涌,支持罢工斗争的呼声此起彼伏,中华妇女联合会、华工界协进会、工商友谊会等9个团体组成“纺织工人后援团”,为女工们提供经济、物质支持。罢工持续16天,终于迫使资本家答应了工人的要求,这是《决议》发出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斗争取得的首次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纲领性文件,为妇女运动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极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推动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来源:学习时报)
(1)工信部与电源协会联合“中电源云学苑”高精尖工程师学习平台,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
(2)有讲课能力的专家、老师、工程师、讲师,欢迎加入云学苑,共同受益
http://www.cpsa.org.cn/default.ashx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高浪急所扰”——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纪实
5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当地时间5月8日下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克里姆林宫总统办公室进行茶叙。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
当地时间5月8日上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中俄关系和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一致同意坚定不移深化战略协作,推动中俄关系稳定、健康、高水平发展;共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
习近平抵达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当地时间5月7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俄方在机场举行隆重迎接仪式。
-
引领睦邻友好合作 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俄罗斯各界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对俄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5月7日至10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创造出无愧于党的诞生地新业绩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无上荣光,也是极大的激励和鞭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是对上海红色历史的最好缅怀,也是对党初心使命的最好践行。”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曾峻说。